前言:Path代表的一条发展之路
在移动互联网将统治未来这一信息被确认之后,几乎所有人都在思考,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平台和入口,应该是什么样的?
还在JAVA时代,有志于移动互联网的科技人士就开始从浏览器、输入法等PC桌面的思路入手开始抢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和时间。
而已经在WEB端大有作为互联网平台,也开始下探到移动互联网。微博是最好的案例。
那么,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只在移动端进行平台布局,而不涉及WEB和PC,应该怎么做?关于这个问题,在Path出现之前有很多方向的探索。而Path出现之后,这条路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基本已经被确定了下来。
如何抄袭Path(前传)——忘记“私密社交”
鉴于雷锋实验室的宗旨是揉碎产品和读懂市场,所以C2C(Copy to China)并不是雷锋网所反对的。恰恰相反,如何能够拿捏住一个抄袭对象的和核心有效复制过来并在自己的产品上成活,这是很优秀的开发者才能做到的。
对于Path而言尤其如此。Path只是一项服务,这项服务非常简单以至于没有任何技术门槛,那么关键就在于抓住Path的产品核心,以及如何整合可用的资源。当然,Path有一个官方说法叫做“私密社交”,但这个含糊不清的概念恰恰是保护Path最好的烟幕弹。在后文的评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无脑抄袭或者说抄都抄不像的案例,很可能就是着了这个“私密社交”的道。【详细】
如何抄袭Path(正传)——忘记时间轴
如果要开发一个Path的中国版本,那么首先要理解Path是什么,经过前一节这一问题基本已经阐述完毕。接下来就是如何开发并本地化。
大部分抄袭Path的成品,过于执着于用户主界面的时间轴。但为了这个时间轴,很多界面和按钮就必须与Path一致或者至少风格类似。于是索性大家都长一个样。这之后要再找到自己合适的定位和特色,就更困难了。
事实上,时间轴并不是最重要的。时间轴的本质是聚合用户内容的一个页面,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时间轴也只是呈现方式之一。理解了这一点再对Path进行本地化和微创新,则不难了。下面雷锋实验室从头开始拆解Path。【详细】
Path的中国门徒横向评测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国内的Path类应用超过十款。但雷锋实验室在App Store仅找到九款,其中微信还是在4月19日发布的4.0版本才加入类Path产品“朋友圈”的。其余产品可能尚未在App Store上架,基于对苹果技术标准的信任,对于未开发出合乎规范的IOS版本的Path类应用,雷锋实验室不予考虑。
所以此次雷锋实验室评测的应用产品是:点滴、美刻、登登、心晴、画说、脚印、联络圈、七彩、微信。
由于Path类应用并非技术门槛型产品,故从技术指标上评测难以分出优劣。雷锋网采用前述的环境评测法,可以看到以下结论【详细】
分组点评和分析
1、无脑抄袭Path组:点滴、登登、脚印。
如题所述,点滴、登登和脚印基本是1:1复制了Path的结构和功能,但是三者具体情况还有所区别,脚印抄得最认真,点滴抄的最不动脑筋,而登登则是抄得最稀里糊涂的。【详细】
2、抄都不会抄组:画说、心晴、七彩。
对于这三个APP,尚不评说其在评测中的表现,也不评说其与Path的差别。就一个社交APP的基本要求而言,他们都属于不及格的,使用流程不流畅,核心功能缺失等等问题,不一而足。【详细】
3、特别组:美刻——Path的皮,Foursuare的心。
在评测中,由开心网推出的美刻给雷锋实验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在此单辟一个组,但这未必是一个褒奖。【详细】
4、他山之石组:微信、联络圈、pair
Path似乎带来了一个新时代,意义非凡。那么除了1:1抄一个和Path一样的客户端,Path的产品理念和技术究竟还有什么意义?这里有三个有益的案例。【详细】
总结
Path是一种服务,一种新的社交形式。事实上服务一直不是中国软件开发者的优势所在。Path的门槛在于要求专注于技术的开发者,拥有成熟的市场运营和服务经验——后者甚至可以弥补前者程序和功能的缺陷。
这种挑战并不是从Path开始的,也不会在Path结束。在大有可为的移动互联网领域,市场规律和潮流有时甚至是超过技术开发的难点与盲点。